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初心讲堂】牢记初心使命 保障人民健康 推动健康广东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时间:2019-07-25 14:38:44     来源:本网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段宇飞

(2019年7月22日)

同志们: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安排,我结合学习思考和调研成果,围绕“牢记初心使命,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健康广东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一主题,今天与大家作个交流,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全心全意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近代以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乱频仍、民生涂炭,疾病横行、缺医少药,人民体质普遍羸弱,被西方讥讽为“东亚病夫”。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从革命的卫生工作到保障初级医疗卫生,从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再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光辉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卫生健康战线作为“人民健康守护者”,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这段艰难曲折、砥砺奋进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深刻感悟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革命战争年代,卫生战线为保障军民健康、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党在革命战争之初,就把卫生工作确定为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根据地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领导军民开展革命卫生运动,为保障军民健康、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党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对根据地实施重重封锁和持续围剿,医疗卫生条件每况愈下,军民伤亡日益增多,我们党开始建设红军医院和吸收培养医疗人才。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把“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与“修筑完备的工事,储备充足的粮食”列为巩固根据地的必要条件之一。同年10月,毛泽东在宁冈成立第一所简易的红军医院。1928年,红四军创建了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光医院。后来,红一、红三军团相继成立后方医院。1931年11月,在贺诚提议下,红军创办第一所军医学校(1933年和傅连暲创建的红色医务学校合并为红军卫生学校),毛主席对学校提出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卫生干部”的办学目标。同年,我们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第一份专业报纸《健康报》,积极宣传党的卫生工作主张,传播健康防病知识。此后,公共医院、制药厂、红色药房在各个根据地纷纷建立起来。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医疗动员和救护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根据地军民第一次享有真正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我们党领导红军在没有后方保障的情况下行经十余省、攀越40余座大山、跨过近百条江河,期间进行600余次战役战斗。由于长途行军、战斗频繁,加上沿途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红军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为了挽救负伤红军生命、保存革命火种,广大卫生员仅凭少量药品和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根深针,一次次把年轻的伤病员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面对恶劣的行军环境,红军还建立起一套基础卫生预防制度,教育红军战士不喝生水、打好绑腿、备御寒食材、防食物中毒、防高山病、防冻伤和雪盲等,并就地用中草药、少数民族土法土方来预防疾病、治疗伤病员,尽其所能保存红军战斗力。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革命形势,我们党在人民军队建立起高效的野战医疗救护体系,从连、营、团、师、军直至总部机关,分别设立战地救护小组、救护所、卫生队、卫生部、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为建立稳固的革命后方,党中央高度重视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在延安,为解决卫生条件差的状况,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懂科学,懂得搞好卫生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我们就请他们来做宣传,带头修建厕所,开设粪场。在陕北,经历战火洗礼的红军卫生学校先后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中国医科大学,开始为各个根据地大批量培养医务学员。在陕甘宁边区,针对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一度流行的情况,毛泽东强调“卫生问题是边区群众生活中一个极严重的问题”,“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之后,由于日伪军残酷扫荡,我们党又把各级卫生人员分成每组2至3人的若干个医疗小组,分散到各县、区、村隐蔽起来,利用天然山洞设立药房、医疗组和手术组,在湖区建立船上医院或芦荡医院,为广大军民提供及时的医疗保障。

  (二)新中国成立后,卫生战线为保障人民健康、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有5亿多人口,而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670个,卫生技术人员也只有50.5万人,全国每千人口仅配置床位0.15张,农村每千人口配置床位更低至0.05张。由于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极其低下,人口死亡率高达25‰,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医疗卫生落后面貌,我们党提出了关于发展人民卫生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和主张,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一是确立我国卫生工作基本方针。1950年8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卫生工作者的立场问题,而且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基本方针,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确定为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951年9月7日,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贺诚就全国医疗卫生工作向中央报告,指出不少省、县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卫生工作重视不够。毛泽东看到这个报告后于9月9日作出批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必须教育干部,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这一批示,深刻阐明了卫生工作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起发展卫生事业的责任。

  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3月14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应对美国细菌武器对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同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为此,中央决定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周恩来、习仲勋同志亲自担任前两届中央爱委会主任,在全国部署开展了“除四害”、讲卫生、“两管五改”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卫生运动,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在城市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医务工作者身上开始出现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问题,引起毛泽东的忧虑。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作出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由此全国掀起城市支援农村医疗卫生的热潮。1966年8月10日,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成立,以“赤脚医生”为标志的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赤脚医生”人数超过130万人,成功解决了农村“看病难”问题。

  五是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疫病。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1953年9月16日,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将无锡血吸虫病防治所沈瑜撰写的有关南方血吸虫病的汇报材料附函寄呈毛泽东。当月27日,毛泽东即致信沈钧儒:“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并将汇报材料转交当时担任政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负责处理。1955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听取卫生部关于防治血吸虫病情况的汇报时强调,要发动群众,使科学技术和群众运动相结合。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看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诗篇——《送瘟神》。疟疾是一种被称为“生命收割机”的古老传染病。“六月谷子满,北寒鬼上床。十人九个疟,无人送汤药。”新中国成立初,全国大约有3000万疟疾感染病例,当时世界唯一的抗疟药物奎宁在使用百年之后已产生抗药性,患者死亡率高达1%。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研究治疗疟疾的新药品,这项工作被命名为“523”工程。受领任务后,屠呦呦带领团队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聚中药单秘验方,受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迪,采用低温提取工艺富集了青蒿的抗疟成分,有效率达100%,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时期,我国还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对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加到了1978年的68岁,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初生婴儿死亡率从1950年约250‰下降到1981年的低于50‰,在同期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中遥遥领先;天花、霍乱等流行性疾病得到彻底的消除,血吸虫病和疟疾等寄生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仅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健康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卫生战线为保障人民健康、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0年来,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先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展,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40年来,我国坚持从强基层抓起,加强农村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分级诊疗,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迅速增加,人民群众健康可及性明显改善。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直观说明了这一巨变:从1978年到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16.97万个增加到100万个,增长4.88倍。截至2017年,全国卫生人员总计1175万人,比1978年增长4.91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长2.65倍,其他技术人员增长18.8倍,工勤技能人员1.59倍。全国执业(助理)医师339万人,注册护士超过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提高到2.74,医护比提高到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丰硕。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这标志着我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在这一轮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当时的医疗机构数量、先进医疗设备保有量等指标大幅增长。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此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推开,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补偿机制、人事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40年来,我国在加快公立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加快建立多元办医格局,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和微创、个体化为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深入渗透医疗领域;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超级医院”,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四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成为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美国为81.3),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同时,我国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缩小到2015年的1.2(2015年全球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为20.1)。

  四是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1998年我国建立起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人口全覆盖,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截至2017年底,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为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运行,国家不断加大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每年8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0元。同时,在基本医保普惠的基础上,通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紧密衔接,构成多元化多层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五是筑牢了严密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2003年春夏之交,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全国。在总结抗击非典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大幅度增加卫生防疫投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动我国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组建了一支平战结合、反应迅速、能打胜仗的应急防控队伍,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疫情,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5年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特大传染病疫情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使我国卫生应急救援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六是大健康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40年前,人民群众的期望更多是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40年后的今天,人们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更便捷、服务更体贴。如今,大健康理念逐渐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健康养生、祛病健身、体育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预防为主的防病策略已成为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普遍共识。顺应13亿多人民的期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发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行动纲领和实施路径,健康中国建设驶上“快车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增长到2017年的76.7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认为,中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只用了富裕国家一半的时间,实现了全民健康覆盖,成就令人瞩目。

  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我们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根本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深化改革攻坚期的新特点和群众的新期待,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务,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到隆重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健康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一步步深化、系统化、具体化。这一时期,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大、发展速度快、人民群众获得实惠多、国内外影响力空前提升的时期,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健康,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卫生健康实际相结合,围绕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使我们党对卫生健康战略地位、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卫生健康治理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卫生健康篇”。一是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谋篇布局、把关定向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到卫生健康各领域,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尊崇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恪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坚持把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去统筹谋划,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四是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激励和约束、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更加注重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更加注重全社会参与、人民共建共享。五是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强调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作为制定实施各项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力求将各种健康危害因素降到最低,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六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正确处理基本与非基本的关系,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均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七是坚持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安全水平。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证医疗服务安全可靠,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八是坚持发挥广大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创造性提出了“两个允许”,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九是坚持医疗卫生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总结推介中国特色健康制度和规范标准,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中西医并重、人口均衡发展,坚持全面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从严监督管理、纯正行业风气,沿着建设健康广东的蓝图奋勇前行,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基层、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基层综合改革经验作为全国卫生健康领域唯一典型案例写入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之《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巨大跨越,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了健康支撑。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着老问题与新情况叠加、发展问题与改革任务交织、巩固已有改革成果与拓展深化新领域改革并重的复杂局面,现有卫生健康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是从源头维护人民健康的创举。我们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下功夫,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把践行初心使命作为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凝心聚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问题,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当前,健康广东建设已经由立柱架梁向纵深推进,加快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坡路更陡的时期,矛盾和问题更多集中到抓落实、见实效上来了。我们要始终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坚持用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方法,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进一步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职工作为,努力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健康权益。具体来说,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纲”与“目”的关系。纲举则目张,执本则末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总纲。坚持抓纲带目,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谋划推进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在政治上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再出发,因时因势转变健康治理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卫生健康实践,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二是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推进健康治理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要立足“稳”这个大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不变,坚持抓党建、强基层、建高地、促改革、保健康的基本工作思路不变,坚持构建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方向不变,在深化医改、医疗服务、疾病干预、健康促进等方面强化“进”的举措,把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在优化服务体系、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三是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是判断形势、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的前提。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经济大省,卫生健康发展需求大、基础好、动力足,具备建设健康广东的优势。但从当前阶段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不平衡中有不充分,不充分中有不平衡,这是建设健康广东最大的短板。我们相信,只要把握优势、抓住机遇,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人才为支撑、政策为保障,就一定能在加快发展中兼顾平衡、在把握平衡中率先发展。四是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既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又善于总结实践、推广经验,是一条重要的改革方法论。这些年,我们在深化医改上先行先试,创造了一大批“广东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经验做法“墙内开花墙外香”、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落地进度不一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医改,要坚持务虚与务实并重,在务虚中寻实策、定实招,在务实中做实功、求实效。五是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建设健康广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社会、行业、个人的力量,既要从大处着眼,通过打造一批“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来引领发展;也要从小处着手,通过实施一系列小变革、小优化、小创新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联动推进卫生健康体系重塑与局部优化,加快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等问题。六是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预防疾病作为治本之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人民健康素养。

  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健康问题是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实际检验

  卫生健康系统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6月中旬至7月上旬,委党组按照中央和省委主题教育部署安排,制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由我统筹抓总,委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坚持奔着问题去、一竿子插到底,聚焦10个方面、19个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课题,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和职工群众之中进行调查研究,达到了察实情、寻实策、出实招的目的。其中,我围绕“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等重点课题,带队赴阳江、肇庆、韶关、清远、广州市开展调研;黄飞同志围绕“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课题,带队赴深圳、东莞市和省人民医院等地开展调研;陈祝生同志围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带队赴惠州等地市开展调研;陈义平同志围绕“卫生健康事业规划发展和防范化解食品药品领域重大风险”课题,带队赴汕尾、揭阳市开展调研;陈钟鹏同志围绕“加强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课题,带队赴委直属单位和基层调研;徐庆锋同志围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健康扶贫工作”课题,带队赴珠海、江门市开展调研;马文峰同志围绕“加强医疗质量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课题,带队赴佛山、清远市开展调研;符显辉同志围绕“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课题,带队赴云浮、中山市开展调研;李建中同志围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课题,赴阳江、肇庆市开展调研;纪乐勤同志围绕“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和老龄事业发展”课题,带队赴潮州、汕头市开展调研。调研结束后,委党组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听取各调研组汇报,并在分专题调研报告基础上形成了总的调研报告,梳理查摆了50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提出了53项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并就加强成果运用、推动整改落实作出部署。各位委领导高度重视、以上率下,各牵头处室强化担当、攻坚克难,相关处室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各项整改工作正按计划抓紧推动落实。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对照整改清单,列出了需要立行立改、落地见效的整改任务,各级必须凝心聚力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专项行动。在全省开展拉网式和交叉式的医疗感染监测执法检查,以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中心等高风险场所为重点,重点检查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制度落实、医务人员配备、科室合理布局、消毒隔离监测、消毒产品质量与使用、医疗器械质量问题等情况,对个别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落实不够到位的问题,该立案的立案、该处罚的处罚、该通报的通报,并纳入以案促管重点评估内容。同时,健全完善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制度和标准,切实纠正少数医疗机构重规模扩张不重质量提升、重技术不重管理的倾向,坚决防止发生各类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二是全力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要严格落实“早、准、全、狠、严、控”的工作要求,组织做好病例监测,加密加大蚊媒密度监测点和覆盖面,及时发现输入性和本地散发病例。督促各地严格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全面清理各种卫生死角和“四害”孳生地,及时彻底清除蚊媒孳生地和杀灭成蚊。坚持关口前移,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疑似病例的筛查,严格落实登革热病例住院隔离治疗,指定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医院,最大限度减少死亡病例发生。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营造全社会“齐参与、共努力”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要抓紧出台《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方案》,明确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三方权责清单、工作任务、评判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着力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加强医共体目标管理与评价。要督促落实“两个允许”和“统招统管统用”政策,切实理顺医共体内部关系。坚持以医保政策为牵引,探索实行医共体内医保按人头总额预付管理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建立起责任利益合理共享与分担、资源要素有序运转、活力有效激发的机制。

  四是及时有效处置钉螺疫情。要在前期处置工作基础上,督促指导清远英德市、韶关曲江区进一步抓好应急灭螺工作,及时开展灭螺效果监测评价分析,加强螺情监测和消长调查,对第一阶段质控组提出的整改意见抓紧整改。抓紧编制疫区综合整改方案,尽快报省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强化两地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专人负责、信息通报、会议会商等制度,根据形势需要设置前线联合指挥部,统筹做好疫情处置工作。

  五是进一步强化疫苗使用管理和接种工作。抓紧出台《广东省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广东省疫苗配送与冷链标准化建设方案》和《广东省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方案》等三个方案,着力推进预防接种使用管理环节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推进疫苗配送与冷链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各类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抓好疫苗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

  六是坚决遏制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长势头。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抓紧出台《广东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2019-2022年)》,采取疾病防控与社会治理双策并举,强化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加强大众人群和重点人群宣传教育,通过扩大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覆盖面、强化血液安全管理、加强吸毒人群综合干预等阻断传播途径,做好外籍在粤人员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检测和服务能力建设,坚决将我省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七是多措并举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落实《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重抓好卫生首席专家和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招聘工作,更大范围引进人才,更大力度实施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公开招聘,开展紧缺专业基层工作10年副高级职称认定工作,按计划推进人才培养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真正让人才愿意来、下得去、留得住。进一步实施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将范围扩展至47家升级建设的中心卫生院。同时,系统研究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着手拟定基层人才队伍增量提质若干措施。

  近期,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我们要对照上述问题及其整改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区分轻重缓急、普遍性与特殊性、必须与可能、近期与中长期,逐项逐条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项目化推进,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一是能立行立改的要抓紧改、改到位。对于立行立改的七个方面整改内容,有的前期已部署推进整改,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分管领导亲自抓、牵头处室负起责,涉及地方和其他部门的事项主动协调沟通,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必须沉下去、到末端、抓具体,真正拿出务实管用的硬措施,逐项逐条对账销号。二是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改、持续改。对于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康促进、职业病防治、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老龄健康事业、中医药振兴发展等需要长期推进的整改内容,牵头处室和单位要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阶段目标、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分类分步推进整改。三是需要完善的相关工作方案要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目前,我委牵头制订的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三个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已报省政府审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方案、钉螺疫情综合治理整改方案等整改方案正征求相关地市和省直部门的意见,各牵头处室要主动跟进做好工作,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争取尽早出台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以上率下、刀刃向内、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推进新时代健康广东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应有贡献。

  今天我就讲这些,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