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8-08-01 10:14:10     来源:中国足球彩票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定于7月31日(周二)上午10:00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报告厅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有关情况。

600-新闻发布会现场.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

07-31 10:02

各位媒体记者的朋友,各位嘉宾: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

昨天下午各位媒体记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了实地调研采访,对肝脏无缺血移植技术、神经缺损修复材料、虚拟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慢性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以及远程会诊系统建设等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情况有了比较直观地感受。

今天上午的发布会我们将请相关嘉宾向我们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下面我们开发布会,首先我来介绍今天发布会上的嘉宾,他们是: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女士;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先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先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先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先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先生。

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的成义,我们上午发布会的流程给大家介绍一下,先是由六位嘉宾介绍有关情况,然后共同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首先请医政医管局郭燕红副局长介绍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的总体情况。大家欢迎!


60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副处长成义主持发布会.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副处长成义主持发布会



郭燕红

07-31 10:18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来到广东省介绍全国以及广东省有关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双提升有关情况。大家都知道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是维护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也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健全规范标准、完善质控体系、科学精细指导以及推进质量公开等措施来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我们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以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和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60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情况.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情况



郭燕红

07-31 10:21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发展趋势,“四升”就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降”就是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而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呈现“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两平衡”就是区域间技术能力和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四提升”就是指临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昨天我们媒体记者朋友们都参观了三所医院,对重点病种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和一些在国际领先的技术印象深刻。我国专科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治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呈现出这样一个“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

应该讲,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医疗质量和专科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医疗技术发展应该说重点体现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1、微创、无创技术快速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发展呈现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趋势,而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微创、无创技术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患者创伤小、疼痛轻、出血少、康复快,是国际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所以有专家讲我们在外科领域已经进入了微创外科时代。目前我国微创、无创技术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专业,一方面内镜、介入等部分技术已经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比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无管化微创外科手术理念,患者在术中无需气管插管、无需插导尿管,术后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实现了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快速康复。而另外一方面,胸腔镜、腹腔镜、消化内镜、支气管镜以及血管介入等微创、无创手术不仅在我们所有的三级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已经下沉并普及到了我们的县级医院,我们现在超过50%的县医院也可以开展胸腔镜手术,有6千多所医疗机构可以开展消化内镜的诊疗,基本实现了县级医院的全覆盖。

2、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已经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带来了生活、生产方面的极大便利,而在医疗领域也不例外,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已经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使我们的手术更加精准、安全,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已经在病理的辅助诊断、影像辅助诊断等方面崭露头角,成为我们医务人员重要的帮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远程会诊系统已经广泛建立,让我们的人民群众可以就近接受大医院专家的会诊,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比如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复杂性、先天病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和3D模拟打印技术相结合,构建了3D可视化的辅助诊疗系统,在近2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外科手术当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术前规划与手术种手术方案的一致,并发症零发生,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昨天我们的记者朋友也到了我们医院的现场实地去了解了我们的3D打印技术带给手术的安全化、精准化和便利化。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研发了微循环成像系统,实现了对休克患者的床旁直视下微循环监测,有效提高了重症休克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救治的成功率。该院严重的脓毒血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优于国际上报道的30%到70%。昨天大家现场也看到了这个技术在临床的实际应用状况。

3、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日臻成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基因、环境等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明确,为精准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基础。目前循证医学、多学科协作诊疗等新的模式广泛开展,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的诊疗和最佳的诊疗方案,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技术已经在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当中广泛应用。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通过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精准个体化治疗,使得病毒学应答率提高了20%,耐药率降低了90%以上。通过对我国慢性肾损伤患者的大样本分析,明确了叶酸缺乏是农村社区高血压人群肾功能减退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策略,使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降低了56%。再如广东省人民医院通过基因检测不断优化个体化和精准化的靶向治疗方案,使得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由10个月提高到39个月,提高了近4倍。

4、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众所周知,各种因素导致的器官功能丧失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采用仪器、人造器官或者人体器官来代替因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器官成为这类疾病的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血液透析、人工肝、体外膜肺养合等器官功能替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体器官或者人造器官移植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人体器官移植,我国于2015年成功实现了移植器官来源的转型,使得公民逝世后器官的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也就是说所有移植的器官均来源于公民自愿捐献。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符合国情、社会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并实现了器官移植的量、质双升。从数量上看,2015年,也就是实现器官移植根本性来源改革的这一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2766例,而在2016年我们就达到了4080例,提高了将近一倍。2017年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达到了5146例,年均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20%,捐献例数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经从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今年上半年的捐献例数又有提升,今年前6个月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已经达到了2999例,近3000例。全年有望突破6000例。在器官移植方面,2017年我国具有器官移植医院资质的医院已经达到了178所,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在这1.6万例的器官移植手术当中,86%的器官是来源于公民逝世后的自愿捐献,14%是来源于亲属间的活体捐献,我们的手术量也居世界第二。而今年前6个月,我国已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达到919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8%。随着我们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例数的不断提升,我们的临床器官移植手术量也在同步地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器官衰竭的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福祉。如果按不同器官来看,2017年我们的肾脏移植已经达到了10793例,其中CDCD肾脏移植是9040例,亲属间的活体的器官捐献的肾脏移植为1753例。肝脏移植手术的总例数在2017年达到5149例,其中公民逝世后捐献肝脏移植的手术是4405例,而亲属间的活体肝脏移植手术是744例,应该说肝、肾移植手术量这几年数量在不断地提升,而肺脏移植增长量也是非常地迅速,2017年肺移植的手术达到了299例,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6%,心脏移植2017年是446例,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21.2%,可以说,我国大器官移植,心、肺、肝、肾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再来看移植的质量,我国肾脏移植术后一年、三年肾存活率分别已经达到了97.9%和92.65%,居国际前列。而我国肝移植患者术后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75%、71%,国际上报道的患者术后的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3%、76%、71%,也就是说我国的肝脏移植术后的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达到了国际上报道的水平。

此外,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全国施行多器官联合移植,如心肺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已经达到了800多例,可以说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捐献数量、移植数量以及移植质量的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随着手术的创新、诊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同样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取得了国际瞩目的一些成就,达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的肯定和认可。

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医疗的可及性明显增强,我们在座的很多记者朋友已经跟随我们走过了四个省,浙江省、湖北省、上海市,今天我们来到了广东省,这四个省份,我们做了点上的调研宣传,广东是最后一站,但这些省份和我们所调研的这些医院所取得的成绩只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很多的省份和医院还有许多值得宣传和推广的经验、成果,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之所以近年来我国在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方面取得这样一个明显的成绩,我觉得取决于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在医疗领域当中能够有更多的发展和学习机会,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其次,就是政府对民生特别是对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度的重视和各级政府的投入。比如,在十二五期间为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对全国临床的重点专科进行投入和支持。此外,也归功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我们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对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为人民群众健康所作出的努力。我想这三个因素是促进我国医疗技术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地关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朋友。今年我们是第一次就有关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与我们的媒体朋友有这样一个深刻的和紧密的互动,我也希望我们的媒体朋友能够持续地对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进步和成果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地了解和知晓我国卫生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为我们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谢谢大家!


主持人

07-31 10:47

谢谢郭局长,下面我们请刘冠贤巡视员介绍广东省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的有关情况,大家欢迎!


600-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介绍情况.jpg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介绍情况

刘冠贤

07-31 10:48

尊敬的郭燕红副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们,上午好!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广东召开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广东省卫计委对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到广东来指导、采访表示诚挚地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医疗安全为底线,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打造“顶天立地”的广东医疗卫生大格局,“顶天”就是建高地、登高峰,通过重点建设高水平医院、发展高水平专科、提升我省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立地”就是强基层、补短板,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下面我代表广东省卫计委为大家介绍广东通过建高地、登高峰、强基层、补短板等措施提升全省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建高地”方面,广东重视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重点专科建设,通过政府层面统筹布局、强力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和质量水平提升,“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国家级重点专科申报和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建设了10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位居全国第三。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卫生强省”工作,配套下发了“构建医疗卫生高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前沿技术、高级人才等为重点,推动建设30所医疗技术精湛、科研实力强的高水平医院,按照国际一流标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我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建设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打造高水平学科群,发挥重点专科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全省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全面提升。

“登高峰”方面。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在前期高水平医院建设基础上,好中选优,分三年投入60亿省级财政资金,通过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内涵发展,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若干家医院,进一步提升临床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水平。今天进行发布的医院都是我们的“登峰单位”,在“登峰计划”的建设内容方面,重点发展前沿医疗技术,打造一流医学学科,科学规范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提升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水平能力,在重点疾病诊断治疗等瓶颈性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两至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四至六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面推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双提升。

通过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我省公立医院诊疗技术水平保持在全国前列,全省共有2家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有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医疗卫生高地工程全面启动后,培养60名医学顶尖人才和6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拥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开展新技术382项,填补55项国家级以上技术空白,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指南、专家共识100多项,慢性肾病治疗创造了“广州模式”;省人民医院以心血管疾病诊疗为引领,近三年在多科领域申报立项182项,成功实施首例胎儿宫内心脏手术,填补了我国和亚洲地区的空白,成为全国心脏病一体化诊疗的示范单位;广东的介入医学在全国的发展一直名列前茅,学科建设也是领先行内,全省三甲医院均有完整建制的介入医学科或中心,已形成急诊、神经、外周血管、肿瘤、心脏及介入手术等亚专科,整体服务能力覆盖全身各系统疾病。

同时在一些医疗技术方面不断突破,产生一批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例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呼吸科在中国工程院士钟南山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分离了我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和H5N6病毒株,对H7N9、H5N6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垂危患者治疗抢救成功率国际领先;以中科院院士侯凡凡教授领衔的“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专家团队,首次证实补充叶酸能降低慢性肾脏病肾功能丧失的风险,形成了社区人群预防慢性肾脏病的“中国处方”,并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使患者发展至尿毒症的风险降低50%,新疗法综合方案预计可为全国每年节省约70亿元的医疗费用。

“强基层”、“补短板”方面。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三年攻坚战,在统筹112亿元实施强基层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至2019年,各级财政再统筹500亿元实施七大类18个项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首先是做强龙头,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构建珠三角对口支援粤东西北、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帮扶体系,建设覆盖县域的肾内科、眼科、骨科、胃肠科、口腔科等专科联盟;同时夯实基层,升级建设47家中心卫生院,全面改造建设县级公立医院(包括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人才建设方面,全面加强全科医生、产科、儿科医生培养,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实施“三羊计划”,加快县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县级医院优秀管理人才的“牧羊人计划”,一批县级人民医院学科带头人的“领头羊计划”和一批学科骨干医师的“群羊计划”。通过持续努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均等可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双提升,县医院病种数量平均达1980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微创手术占比为1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除了专科能力建设,我省也高度重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开展医疗质量巡查工作,建立医疗质量巡查制度,确保医务人员知晓、落实好《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三是在全国首创设立医疗质量管理总监,惠州在全国首创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医疗质量总监制度。四是加强质控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分级负责、逐级管理、专家参与、相互协作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五是推进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住院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的统一,疾病诊断分类编码的统一,手术操作编码的统一,标准地址库的统一,实现住院患者全省范围内的全流程监管。

经过不断努力,我省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医疗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升,无论在专科层面还是在专病层面,住院死亡率在持续下降,省三级医院的二级科室设置率、平均住院日、输血反应、微创手术比例等质量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据统计,至去年底,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约5万家,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41张,2017年病床使用率为84%,比2016年提高了0.1%,2017年平均住院日为8.7天,比上一年下降0.1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数达8.4亿人次,出院1632.5万人次。

下一步广东将以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为重要抓手,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卫生省,提升广东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

07-31 11:38

谢谢刘巡视员,下面我们请肖海鹏院长介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科建设和疑难重症诊治能力提升等有关情况,大家欢迎!


6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介绍情况.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介绍情况

肖海鹏

07-31 11:39

尊敬的郭燕红副局长、刘冠贤巡视员,各位媒体界朋友:

上午好!中山大学中山医是中国西医的发源地、中国第一所西医学府,是伟人孙中山先生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拥有大批医学大家,并创下了中国西医史上的众多第一!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办院宗旨,中山一院在医疗技术创新和疑难重症救治中奋勇争先,发挥了医学国家队的引领作用,以技精德高享誉海内外。

下面我就“双提升”,中山一院所做的一些工作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攻克技术难关,开启全球器官移植新时代

1972年我院成功实施中国大陆首例肾脏移植,开创器官移植先河;1993年完成我国首例体外静脉转流下肝脏移植,发起并推动我国肝移植第二次浪潮;实施了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第一,5年生存率达76%,疗效全球领先。2005年完成我国首例公民器官捐献肝移植,创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技术支撑体系,为解决器官短缺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2018年,国家卫健委人体组织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落户我院。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至今已成功开展了19例,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为0,肝损伤指标下降86.1%,《美国移植杂志》评价这项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

二、创立“广州模式”,确立慢性肾病治疗国际中心地位

慢性肾脏病及其终末期尿毒症是全球范围内尚未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院肾内科在这一领域的临床研究明确了我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特征,建立了多种慢性肾脏病患者数据库、标本库及大型队列,规模及随访质量居世界先进水平。制定了免疫性肾病治疗方案,活动性狼疮肾炎诱导期总有效率达90.5%,显著高于国际水平,该方案已被国际诊治指南引用。腹膜透析中心规模及治疗质量位居国际前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0.14~0.16次/病人年,五年生存率64%,均居于全球领先;创建了腹膜透析卫星中心模式,将先进腹透技术经验推广至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11家县级医院,培训医护人员4500多名,带动基层腹透水平提升。该模式被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Bargman盛赞为“广州模式”,2017年6月《柳叶刀》专题报道,向全球推广。

三、聚焦疑难重症,使重症医学科成为“最安全科室”

疑难重症患者救治水平是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体现。中山一院始终致力于疑难重症医学体系建设。牵头组建了覆盖全国250多家启动医院的重症专科联盟,发挥国家队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各级医院重症专科建设、技术、救治服务水平的同质化;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指南、第一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在全球率先开展脓毒症免疫研究与治疗,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从35%降低到26%,每年救治重症患者超过5000人次,ICU已经成为“最安全科室”;打造院前-院内-重症无缝连接,建立卒中中心、胸痛中心、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实现重点病种、重点人群的绿色救治。

四、瞄准学科前沿,彰显重大技术创新实力

近年来开展新技术382项,填补55项国家级以上技术空白,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指南、专家共识100余项。其中,显微外科团队自主研发神经修复材料“神桥”,实现了中国制造,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垄断;血管外科团队国内率先开展血管腔内修复技术,世界上首次运用封堵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水平国际先进;妇科团队利用腹腔镜子宫峡部环扎术解决习惯性流产难题,足月分娩率达95.6%,较传统手术提升38.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千余家庭喜获“环扎宝宝”。

五、彰显大爱情怀,精准帮扶、勇于担当

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健康扶贫工作部署,我院积极发挥医学“国家队”作用,坚持以全面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核心,实行“送医疗”、“送培训”、“送管理”的“三送”帮扶模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三年共派出医疗队100余批次, 开展新技术143项,建立扶持特色专科22个,诊疗17357人次,手术860余例,培训15000余人次。

每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灾难事件时,如汶川、玉树地震、昆山爆炸事件等,我院勇挑重担,行动迅速、组织有力、救援及时,始终冲在医疗救援第一线,体现了大型公立医院应有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及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

朋友们,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山一院人将不忘“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初心,继续发挥“国家队”在疑难重症诊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贡献“中山智慧”、提供“中山方案”,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中走在全国前列,为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

07-31 11:45

谢谢肖院长,下面请庄建院长介绍广东省人民医院医疗技术能力建设和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等有关情况,大家欢迎!


600-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介绍情况.jpg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介绍情况


庄建

07-31 11:5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检查指导工作,广东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46年,秉承“大医厚德、精搏至善”的院训,聚焦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致力于医疗技术的创新。

近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积极投身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下面我从特色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两个方面向大家作汇报。

一、以心血管疾病诊疗为引领,聚集疑难危重疾病诊治,致力于医疗技术创新,全生命周期维护患者健康。

从母体妊娠到出生后全生命周期各年龄段患者,从心血管病的预防、预测、治疗,到康复及长期护理服务链,均可提供科学、优质、连续性的诊疗服务。并以心血管病专科为龙头,带动其它优势专科的共同发展;同时跟踪世界前沿“高、精、尖”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构建省医技术特色。近三年,医、药、技、研等多科领域申报立项182项,牵头5项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推动了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成功实施胎儿宫内心脏手术,填补我国技术空白

在胎儿宫内治疗十余年的实验基础上,我院采用先进的微创介入治疗,针对我国复杂先心病患儿,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展了胎儿先心病的宫内介入治疗。该治疗效果显著,促进了左、右心室的均衡发育,改善了患儿生存质量。2016年9月至今,已成功开展5例,所有胎儿均成活,母婴均无严重并发症,技术成功率及疗效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是目前国内成功开展此类手术最多的医院。该技术的成功开展体现了我院母胎医学科、心儿科、心外小儿科、产科、麻醉科及新生儿科等学科具备出色的医疗水平和多学科综合诊疗协作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婴儿与新生儿心脏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突出

作为华南地区危重先心病救治中心,率先整合产科、母胎医学科、新生儿科、心儿科及心外科,为本地区开通了院际绿色生命通道,通过陆路、空中转运,包括提供ECMO支持下的重症转运,救治大量危急重症患儿。强调多学科综合诊治并优化规范危重患儿围术期管理,显著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长期生存质量。自200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胎儿危重症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目前已成功完成1200多例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一体化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成为全国胎儿心脏病一体化诊疗示范单位。

(三) 3D 技术率先应用于疑难心脏病外科治疗

利用我院丰富的心血管病临床资源,以心血管外科及影像中心为主体,借力社会支持,于2017年10月建立了3D心血管打印联合实验室。8个月来,实验室已为近三百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例进行3D建模及打印,有效指导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规划及术中导航,大大提高了外科治疗的效果。

(四)虚拟技术与混合技术在心胸外科中的领先应用

基于3D技术应用的基础,我院在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领域率先构建3D可视化辅助诊疗系统,今年3月份以来,在近20例复杂先心病患儿(包括肺动脉闭锁、功能性单心室等)外科手术中成功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三维可视化技术也应用到肺外科,至今已完成110余例肺癌手术,实现了精准定位和靶向肺段精准切除,效果良好。

(五)心脏移植快速发展,量多质优

我院自1998年开展第一例心脏移植以来,已完成包括再次心脏移植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在内的77例心脏移植,患者年龄最大67岁、年龄最小12岁。仅2017年一年,我院共完成24例心脏移植手术,在心脏移植注册登记系统中显示位列全国第三。2018年1-7月我院已完成20例心脏移植手术,再创新高。同时,我院心脏移植团队更加追求质量上的超越:创新性利用右心辅助系统治疗心脏移植术后急性右心衰竭,大大提高了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存率,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内涵,显著提升服务能力

(一)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引入DRGs工具在医院内部管理的应用以及与医院管理指标的融合,开展同行评价、医院情况摸查、专科能力评价、治疗组比较等多维度的评价应用。根据省卫计委DRGs评价,2017年我院CMI值1.71、DRG组数772,两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

(二)践行分级诊疗医改政策,主动分流门诊患者。及时调整门诊结构,将发展重点转向以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诊断、治疗为主的学科上,有效减少了普通门诊量,从2014年的440万人次下降到2017年的353万人次,大量慢病患者分流到社区就医。

(三)借助重点专科技术实力,推广MDT诊疗模式。自2015年底正式在医院层面启动MDT模式,目前已有33个团队申报并开展相应工作,年工作量超过1200例次,是华南地区综合性医院开展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医院。该模式解决了多次就诊的问题,深受患者好评。

(四)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能力。2017年我院住院病人量为12.7万人次、手术量8.62万台、平均住院日8.13天。2018年上半年平均住院日已降至7.6天,首次控制到8天以内。2017年非计划重返手术率为0.56%,医疗质量进一步提升。2017年CD型病历比例已经超过60.42%,临床路径实施比例占总出院人数的37.33%,数量稳居全省三甲医院第一。

(五)加强医联体建设,带动基层双提升。通过优势专科帮扶、以院包科、“柔性援助”等多项举措,帮扶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获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受到中组部和国家卫计委表扬;援外任务和对口支援工作均获上级肯定。

未来的日子,广东省人民医院将以建设“健康中国”为己任,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特色专科带领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实现技术和质量双提升,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感谢各位领导和新闻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广东省人民医院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

07-31 12:50

谢谢庄院长,下面请李文源院长介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复杂疑难肿瘤诊疗技术提升的有关情况。

600-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介绍情况.jpg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介绍情况

李文源

07-31 12:5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原来是一所部队医院,叫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2004年随着大学整体转制到地方,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我们在双提升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一、关注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引领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全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在慢性肾脏病防治方面,侯凡凡院士团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首次证实补充叶酸可降低慢性肾脏病肾功能丧失风险、显著降低高血压首发脑卒中风险、新发糖尿病肾病风险,为社区人群开出了预防慢性肾脏病的“中国处方”;院士团队还创建了预测急性肾损伤发病、发展和预后风险的新方法和防止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新策略,首创RASB“向上滴定法”并使患者发展至尿毒症的风险降低了50%,使全国每年节省医疗资源约70亿元;RASB“向上滴定法”被写入全球慢性肾脏病治疗指南,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

在肝炎防治方面,感染内科团队建立了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标准国内首个专家共识,主持制定了2015年版中国乙肝和丙肝防治指南,发布了中国最新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形成了肝炎防治的“南医策略”。2015年率先启动的“乙肝母婴零传播项目”,目前已推广至全国118家医院,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二、瞄准疑难肿瘤病症,打造高精诊疗技术,在国际舞台写下“南医智慧”

在颅咽管瘤治疗方面,神经外科团队在国际上发布了新的颅咽管瘤外科分型,显著提高颅咽管瘤全切除安全率,术后远期生存率超过许多欧美国家。团队还牵头发布了3篇中国颅咽管瘤治疗相关的专家共识,出版了英文专著,发表的颅咽管瘤SCI论文数量世界第3。在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代表的恶性脑肿瘤治疗方面,神经外科团队于2010年发布了《南方医院脑胶质瘤治疗路径》,比NCCN指南更早提出: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恶性胶质瘤。

在胃肠内镜诊疗方面,消化内科团队首创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保肛内镜反转切除术,解决了数十年来此类患者只能选择切除肛门的痛苦,也让南方医院成为全球诊治侧向发育型肿瘤最多的医院。团队还创立了内镜早癌诊疗方案,目前早筛并根治的患者达3000多例。

在胃肠外科微创治疗方面,普外科团队首创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推广体系,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近5年来团队数百次应邀在国内及国际会议上现场演示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包括世界胃癌大会、世界内镜外科大会、莫斯科国际内镜外科大会等。团队还发起并率先完成世界上首个腹腔镜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初步结果发表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官方期刊,系列研究证据被国际胃癌指南引用,在世界胃癌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作为中国最大的地中海贫血移植中心,南方医院多年来致力于地贫新诊疗方案研究并将“中国经验”写入欧洲指南。南方医院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精准诊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并发症诊治、血友病MDT综合诊疗等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三、固本强基,助力医改,着力推动医疗质量水平与服务能力提升

南方医院通过“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等级医院评审、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主题活动,逐步构建了智能化综合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拥有省级质控中心 8个,荣获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病历质量评比一等奖,围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品管圈活动成果荣获5项国家一等奖,是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培训基地和广东省医院学会品管圈管理专业主委单位。医院收治疾病种类多、难度大,省外辐射能力强。近年来医疗质量关键指标呈现“五升两降”态势——疾病组类、疾病收治难度、复杂疑难手术比例、异地患者就诊比例、临床路径管理效率指标逐年上升,住院患者死亡率、平均住院日指标逐年下降。异地疑难患者占比80.84%,全省第一。

南方医院顺应医改形势,着力加强学科建设、探索医联体模式。以特色专科和优势技术为抓手,建立了以消化专科联盟为代表的八个专科联合体;通过远程医疗协作体的延展,实现了远程医学教学、腔镜手术直播等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技术引领发展,质量成就未来。南方医院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优势,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建设广东卫生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

07-31 12:57

谢谢李院长,下面请何建行院长介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以及快速康复技术提升医疗质量的有关情况,大家欢迎!

6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介绍情况.jpg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介绍情况


何建行

07-31 13:16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各位领导朋友们,上午好!下面我就我们医院以创新实现双提升、引领世界医疗技术新潮流进行汇报。

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医院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于1903年,一直以来始终将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作为医疗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尺,以国家卫健委和医政医管局的战略及医疗质量管理为抓手,以疑难危重症诊治为着力点,重点培育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开创了医院创新和发展的新格局。

1、我们开创了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新理念、新格局。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方面,特别是急性传染病方面,我们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从抗非到甲流,人感染禽流感、MERS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全面揭示了我国新发流感临床发病及诊疗规律,对H7N9等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居于世界领先。建立了很好的重症监护技术,呼吸的康复技术以及生命的支持技术,并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在社区建立了有效的预警系统,形成了对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的新理念、新格局,也向世界彰显了我们国家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方面的重大进步。

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方面,特别在慢阻肺诊治方面,在广州医科大学冉丕鑫教授和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带领下,首次在国际证实了在慢阻肺的无症状期的早诊早治,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并且使部分病情得到逆转,牵头全国多个地方的早期哮喘的干预研究等等。所以,在对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方面提倡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不要等到有症状、发作之后了才预防,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布在了《新英格兰杂志》。

2、以病患的快速康复作为目标,“无管”微创技术领跑世界。我们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手术的医院之一,1985年开展经皮肾镜取石术,1991年开展了全国第一例的腹腔镜胆囊手术,1994年开始开展腔镜肺癌根治术,在一系列的技术,特别在肺癌的微创技术治疗、术后精准预测等方面不断地突破,建立了个体化、系统化的肺癌精准治疗体系,使得长期生存率提高了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60%,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过去几年还建立了早期肺癌切除范围和淋巴清扫量化标准,提出手术质控的标准和方法,实现了肺癌精准外科治疗,使得早期肺癌生存率提高10%,国际首创精准预后基因芯片和预后模型,可有效地减少三分之一的肺癌患者术后的无效化疗。

所以,我们从微创进一步地发展,探索了一条有特色的精准麻醉和切口微创的发展道路,术后患者可以快速下地、进食等。

2011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四种高选择的自主呼吸麻醉模式,经过6年多的发展,目前这种技术覆盖了胸科所有的手术,这项技术已经开展超过4000例,在手术例数和创新性均位居国际第一。

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无管微创的胸外科理念,使得微创时代发展到无管微创的时代,现在患者在手术中不需要气管插管,不需要用肌松药物,手术也不需要留胸管和导尿管,相当多的患者手术后24小时内可以出院,实现了胸外科手术的日间化。目前从胸外科手术扩展到每一个专科,泌尿外科、关节外科、心脏外科等等,全部科室都已成功应用无管微创技术。泌尿外科在国际首创中国式微通道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手术切口缩小到只有三毫米,现在泌尿科的很多手术病人也不需要插管了,恢复快,实现了越来越多的日间手术。

在先天性心脏病方面,我们医院国际首创非DSA在B超引导下的经颈静脉心脏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和医生都不用再受X光辐射,也不用造影剂,术后几乎不留疤痕,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创伤。这样,不只是病患获益,手术医生也获益。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导下,在国家疑难危重症诊治提升工程和广东省登峰计划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单位,我们积极将快速康复等新技术在国内外进行推广和技术下沉,同时吸引了美国、法国、英国等1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生来进修学习,像麻省总院也派医生过来学习。我们的泌尿外科技术也向印度、菲律宾等国家进行了下沉和辐射。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医疗技术从过去的跟跑、并跑到现在部分技术领跑世界医疗技术新潮流。

3、我们器官移植技术得益于国家卫健委推广的整个OPO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心肺联合手术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完成了8例,特别今年到现在为止做了6例,攻克了这项被称为医学界珠穆朗玛峰的高难度技术,整体提高了我们的救治能力。我们从2003年开展了华南地区首例的肺移植手术以来,到目前做了216例的肺移植手术,今年更有两项技术实现了国内的率先突破,比如边缘肺,在供体选择里面肺是比较困难的,在全世界OPO里面只有1/10的器官可以用于肺的移植,所以我们开展了边缘供体肺体外灌注肺移植手术,还实现了肺移植手术后在手术室里面快速拔管,使得病人恢复得更快,基本在三周内可以达到快速康复标准。我们心肺联合移植技术和肺移植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达到领先的水平。

我们医院一直以来在钟南山院士提倡的顶天立地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以病人的需求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重视医疗技术创新,加强基层医院的辐射,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呼吸疾病防治的优势,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呼吸中心,为健康中国,推动医疗事业发展贡献我们广东力量、广医力量,谢谢各位!


主持人

07-31 13:18

谢谢何院长,下面我们开始发布会的提问环节,按照惯例,请大家围绕发布会的主题举手提问,提问前请介绍所在的媒体单位名称,开始提问。


《南方日报》记者

07-31 13:19

您好,我是来自《南方日报》的记者,想问下刘冠贤巡视员,刚才您介绍了现在广东正在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可以具体谈谈广东将如何通过实施登峰计划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吗?


刘冠贤

07-31 13:19

前面我做了汇报,我就我们南方日报媒体记者的问题做一个回应。广东的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这几年来讲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广东的经济地位,改革开放先行地,以及和我们的北京、上海兄弟省份来比,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就这么一个情况,我们广东专门提出在高水平医院建设过程中,要实施“登峰计划”。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左边和右边的都是“登峰计划”的将军他们都是指挥者,他们的回答可能更具体,但是点名要我回答,我觉得我还是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

在建设任务方面,我们是从六个方面去进行的,首先是从医疗技术,其次是从科研平台,第三是从人才方面,第四是学科方面,第五是制度建设,第六是引领作用方面。所以在任务方面是从这六方面是进行的。在发展前沿医疗技术方面,我们的要求是要积极参加,制定国家级的疑难危重症诊疗规划,疾病诊疗指南和有关标准,特别是今天郭局亲临现场,这个任务能不能给到我们,或者我们能不能完成,但是我们省里面是要求要能够做这项工作的;在前沿医疗技术方面,开展重大疑难重症的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今天我们省中医院没有来,但是也是有中西医方面的一些协作攻关,提升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水平能力,瞄准国际医学前沿,按照国际一流标准、科学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重点专科,这个建好以后,我们很多疾病会在严格的基础上,更多地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在建设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方面,我们要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动省部级的共建实验室,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合实验室建设,通过这些建设去抢占国际国内专病领域研究的制高点,特别是国家医学中心,今天郭局来了,我们昨天到现在一直在做详细的汇报,其中有一个希望也是国家医学中心能够放在广东,这是从临床学科平台方面的建设任务;极力打造一些人才,通过“登峰计划”,我们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国医大师、长江学者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组建以医学拔尖人才为核心的医学团队,广东团队未来会有一个大的进步、大的发展;打造一流的医学学科方面,建立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医学相关学科,整合医学学科资源,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在重大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等瓶颈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要建立新的医院的管理制度,对重点建设医院要发挥表率的作用,特别是在加强医院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方面,率先建立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登峰计划”完成的过程中,也就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过程,所以特别是广东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地区,我们通过登峰计划建设医院作为一个引领,充分发挥重点医院的龙头引领和示范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建设医院与粤东西北医院的帮扶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广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这是在任务方面。

在政策保障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充分的授权、放权,创新发展,狠抓落实,强化支持,形成合力等方面扩大医院的自主权,优化考评机制,赋予医院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破除制约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医院建设发力,所以前面我讲到了用60亿在未来三年给到每个医院大概是三个亿左右,这么一个资金的支持,政策方面就是解放思想,尽可能给到医院的自主权利。

目前来看,登峰计划都顺利推进,我们在座的几位院长不断努力,不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去进行。


中国科学报记者

07-31 13:39

我想请教一下肖海鹏院长,刚才您在发言中提到贵院创建的无缺血器官移植被誉为“里程碑意义”,我没记错这个手术好像是去年7月23日进行的第一例,至今已经进行了19例,您能否详细为我们介绍这个创新性的技术对医学领域带来了哪些影响?


肖海鹏

07-31 13:40

谢谢你的提问,很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器官移植分三个步骤,首先把器官拿出来,这叫器官获取,然后保存在冰里面,叫冷保存,第三再移植到病人身上,所以这个过程会产生对整个器官长达几个小时甚至数十小时的缺血状态,这是导致影响移植疗效甚至导致移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从器官移植问世63年来,世界的科学家都想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我们何晓顺教授团队是用了自主研发的多器官修复系统,改革了手术方式和变革了整个移植理念。

他的设想是器官能不能在移植病人之前不经过冷保存、缺血的状态,所以他首创了这个技术。实际上,这个技术对整个移植理念都发生了改变,因为他这个技术使整个移植过程不经过缺血状态,器官在移植前还是热的,一直保持供血状态,这样移植、缺血相关的并发症降到零,移植后的肝损伤指标较传统的移植方法降低86.1%。移植界的王学浩院士评价它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使器官在接近生理状态下进行移植。《美国移植杂志》也评价到,这个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推广到别的器官移植。

在今年,我们已经做了第一例肾脏无缺血移植,也获得了成功,这个技术可能会把我们的移植带入“热”移植时代,不再经过冷冻,这个器官在移植到病人身上一直是有供血的,所以这个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了以往移植“先天缺陷”的世界性难题。


《中国改革报》记者

07-31 14:16

昨天在三个医院都转了一下,看到了很多新的技术的应用,作为百姓来讲,他想看上病,还要看好病,新技术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变化,我的体会就是说在看好病的同时,所有的费用会降低,当然是相对的,还有一个就是对于病人身体的一些伤害有一个很好的降低,所以我在这种兴奋之余,我还是考虑到了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水平的提升,但是它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我就想问一下咱们郭局长随着技术的应用,随着它的推广,我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质量安全这方面,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监管或者是控制?谢谢!


郭燕红

07-31 14:20

您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想这也是社会和我们医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以及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医学专业的手段和措施,统称为医疗技术。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其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属于医疗技术的范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药物领域不断地扩展且更为精准,手术的治疗也更为安全、康复更快,这都是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

结合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我想讲三点:

1、医疗技术创新和发展对于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疾病不断产生,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我们医务界不断地研究和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而另外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是大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美好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医疗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便捷性、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的过程也要舒适,这些都促使我们不断地去创新和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科技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和新方法相继进入到医学实践领域,医疗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比如说大家这一段时间在临床看到的介入治疗、内镜治疗、放射治疗、微创外科,还包括手术机器人等等,都已经转化成为成熟的医疗技术,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而这些技术的进步应该说大大地增进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说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委始终高度重视和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一方面通过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医疗机构进行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另外一方面,通过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临床医学与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高能物理等领域开展多专业的联合公关、跨专业的融合创新,同时指导医疗机构加快新技术和新方法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在这样一个加强研究和创新的过程当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和新的医疗器械,目前以人工智能、3D打印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方法已经在多个医疗机构建立了转化中心,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说我们上一站参观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血液科的转化医学病房,以及我们昨天参观的广东省人民医院的3D心血管打印的联合实验室就是我们转化中心促进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平台和载体。我们高度重视并鼓励我们的医疗机构在技术和方法当中的创新和发展。

3、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医疗技术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载体,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医疗技术健康发展的前提,任何一项医疗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的同时,对医疗机构的条件、医务人员的技术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在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技术管理的核心。许多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管理的体系、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比如说近年来我们陆续发布了像心室辅助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等一系列重点医疗技术的技术规范,比如说大家这一段时间来看的内镜诊疗技术等等,我们都制订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同时也颁布实施了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并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对一些重点的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质量监管,保障医疗技术的科学、规范、有序和安全的发展。

另外我们也正在研究制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近期将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这样一个部门规章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建立医疗技术分类管理、质量控制的制度框架,同时还将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主体责任,指导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技术的分类管理、手术分级、医师授权等管理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谢谢!


《健康报》记者

07-31 14:38

我是健康报的记者,我这个问题提给南方医院的李院长,昨天在咱们南方医院调研采访,有关神经外科、肾脏病研究等方面给人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有些是登峰的,有些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所以就想请教李院长在这样的一个技术能力的现状下,今后咱们的医疗技术能力是不是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咱们医院会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来加以促进呢?


李文源

07-31 14:46

医疗技术能力的提升,我觉得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突破和进展需要有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所有的新技术今天是这种情况,可能到明天或者到下一阶段都会有一些新的突破,我想除了科技的发展能够带动我们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外,我个人认为医院还需要从几个方面进一步来加强。作为我们医院来讲,我觉得应该把握好目前的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以及我们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重要契机,同时我们需要瞄准医学发展的一些方向,比如我们的精准医学方向,刚才说到的转化医学方向、人工智能方向、微创诊治方向、肿瘤防治方向,还有疑难重症的方向等等,有效地整合我们的资源,整合我们院内、校内乃至我们全省的优质的医疗资源来搭建我们特色的诊治平台,来打造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慢病防治和疑难重症的工程。

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大人才引培的力度,大家都知道医疗技术的提升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我们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引进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进一步地培养和扶持我们自己优秀的中青年的人才队伍,要把他们选派出去国外一些顶尖的医疗机构去学习、深造,把国外的一些新的技术、理念带进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技术团队的建设。团队的合作非常重要,一个人才、一个精英,要成就什么东西都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持帮助,所以团队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另外要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医学的研究目的不仅仅是发表几篇高质量的文章来供我们同行去学习、参考、借鉴,我想更重要的还是要把我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我们临床的应用,尤其是应该转化为我们为百姓服务的诊疗技术和诊疗方法。

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大人才引培的力度,大家都知道医疗技术的提升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我们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引进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进一步地培养和扶持我们自己优秀的中青年的人才队伍,要把他们选派出去国外一些顶尖的医疗机构去学习、深造,把国外的一些新的技术、理念带进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技术团队的建设。团队的合作非常重要,一个人才、一个精英,要成就什么东西都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持帮助,所以团队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另外要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医学的研究目的不仅仅是发表几篇高质量的文章来供我们同行去学习、参考、借鉴,我想更重要的还是要把我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我们临床的应用,尤其是应该转化为我们为百姓服务的诊疗技术和诊疗方法。


《羊城晚报》记者

07-31 15:00

您好,我是《羊城晚报》的记者,握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何建行院长,刚刚您介绍了咱们医院高选择的自主麻醉模式包括咱们的无管微创手术,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想问一下医院在其它的技术创新,包括咱们现在讲到强基层,技术下沉方面,咱们有哪些可以分享的经验,从您的经验来看,咱们国家有没有可能更多地其它的医疗新技术能够得到国际的认可?


李文源

07-31 15:06

第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下沉,我们按照国家卫健委的安排,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学习班,例如全科医生培训、向基层医生推广等,现在这些工作做得比以前越来越多了,所以很多新的技术可以直接通过这种培训形式下沉到基层,还有建设医联体等的,可以把很多与我们相关的医院联合到一起,开展培训、巡讲等活动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是否适合进行推广应用,争取将重大研究成果、新技术新项目等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杂志,吸引国际的关注。比如我们的快速康复系列技术,得到了很多发达领先国家的关注之后,也会主动来到我们医院学习、交流,参加我们举行的培训班等等。现在,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国际培训班,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很多美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美发达国家安排医生前来进修学习,进一步让世界听到我们发出的中国声音。


《医师报》记者

07-31 15:10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医师报的记者,我这个问题想请问一下庄建院长,经过昨天的实地参观还有今天几位领导的介绍,我楼了解到人民医院的心血管领域,不管是在临床治疗还是科研方面都位于全国前列,我想请问一下就目前业内十分看好的人工智能和微创手术在咱们心血管领域有没有怎么样的应用?还有一个就是说对于未来的发展,我想请问您有什么样的展望?


庄建

07-31 15:28

一个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第二个是关于微创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第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大家昨天可以看到在我们医院,比如说我们尝试做3D打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实际上这中间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当然最关键我们要把影像的2D的图片要转换成为能够进行打印或者这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显示的,这中间要经过一个建模的过程,就把2D精准转换成为3D,在现阶段甚至既往,这当中往往一个是用影像科医生人工的手段破解不成熟的一个计算机的手段,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在最早期我们做,可能病人检查完了要花7、8个小时,医生才能把它转换成为人工建模完了可以建个3D,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逐渐地就是要采用人工智能,也就是跟计算机专家合作,尽可能地缩短转换的时间,这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们希望下一步比如建模的时间,一键式的,你做完CT、彩超、MR以后,直接就可以用计算机建模直接到可以转换成为3D打印,VR可以显示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从人工智能角度方面我们在发展的辅助诊疗的阶段。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更多的现在在谈论辅助诊断,我们现在也正在尝试,正在做辅助决策,基于我们中国各种疾病非常多,很多医院非常大的病人量,比如说我自己做了先天心脏病,我们从09年开始到现在2017年,做先天性心脏病在我们医院外科手术2万例,我们所有的数据都是按照国际的欧洲先天性心脏病的数据库,在数据库里面我们是整个世界、整个欧洲地区,包括全世界,数据功能最大量的一个医院的结构,我们自己又建立了一个,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所有手术以后病人随访,我们已经有两万例病人的资料在这里面,我们医生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凭经验决策,第二凭权威决策。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病种非常多,光先天性心脏病有上百种病种,每一个病种又有非常多的亚型,每个先天性心脏病基本上没有一个相同的状况,既往基本上靠经验判断去选择同一个病种,可能有3、4种供你选择,你就要凭经验去决策,甚至凭权威,比如说老医生,根据他的经验去决策,所以我们每天早上讨论病例,把一个病例拿出来,每个人发表意见,最后选择什么手术,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现在我们因为有两万例的病例在,我们有既往的数据,现在就希望用智能的手段、智能的决策,比如说拿一个病例,他肺血管发育到什么样的状况,在这个数据库里面有三种决策,三种手术方式可以供选择,我们用智能的方式就输进关键词,他就会自动告诉你,在这两万例病人当中,总共有120例类似的病人,你选择了第一种数字,他的手术死亡率是多少,并发症是怎么样,经过大量的随访,他的结果是怎么样,告诉你类似的病人是怎么样,也就是说我们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手术的决策,病人一住院了,在病例单上就已经有一个数据决策告诉你,你这个病人在我们两万例数据里面给你提供最优的方式它应该是什么,不仅仅是根据你既往的经验再去做这个事,我们现在已经初步在运行这个系统,相信有更好的,不仅仅是辅助诊断,而且能够辅助手术决策跟判断这样的一个智能系统。

关于微创,郭局长他们都讲到了,现在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实际上已经有一个很趋势化的方向在做了,包括比如在座的各位、院长们大家都知道了,大部分的医院现在都有最早期的杂交所室,就是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一个所室里面,即使用外科技术也使用内科技术,从我们医院的心血管方面,我们每一年两万多个病人,在我们医院心脏病的病人接受治疗,从外科的角度每年5千多例的心脏手术,我们首先都是能够进行微创介入的,首先考虑介入,能够进行内外科结合的微创,只有一部分确实内外科结合不了的,才进行传统的大的外科的开大窗口的手术,我们一直在讨论心脏外科将来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一致的观点是心脏外科的医生不仅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外科技术,更要掌握现在内科的介入以及相关学科应用的技术,不仅仅叫外科医生,说句不好听,我们行话不好听叫“杂交”医生,你既能够掌握外科技术,也能够做内科技术的“杂交”医生,是这样一个概念。谢谢大家!


主持人

07-31 15:31

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