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新闻发布会


“健康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之广东中医药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7-28 17:30:11     来源:本网


  廖俐珍(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中国足球彩票新闻发布会。当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今天,我们召开“健康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广东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十三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单位勠力同心,完成了“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强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诊疗全面融入广东抗疫大战大考,勠力书写了广东中医药抗疫的优异答卷。2021年,是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年。今天的发布会主要介绍我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成效和下一步工作部署。

微信图片_20210728173645.jpg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国足球彩票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先生;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胡文魁先生;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常巨平先生;

  云浮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市中医药局局长汪文觉先生;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党委书记曹礼忠先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强先生。

  现在,请徐庆锋先生介绍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成效。

微信图片_20210728173421.jpg

  徐庆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上突出的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开展中医药工作调研,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要举措,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广东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先后经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会审议,我省《关于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于2020年4月已经正式印发。2020年7月,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大会,省委主要领导对我省中医药工作提出了“四个深刻认识”“五个坚持”“六个下功夫”的总体要求,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2020年10月,广东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这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系统描绘了广东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施工蓝图”。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十三五”期间,省中医药局党组正式成立,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医药管理机构实现了全覆盖。中医药法治建设持续推进,我省启动了《广东省中医药条例》制定,目前该《条例》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即将在近期三审通过后发布。

  二是全省中医资源提质扩容,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省级财政投入中医药事业发展资金达到33.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投入14亿元,有力推动我省中医医疗资源增长。五年来,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床位数增长了45.3%。全省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得到了大幅改善,房屋面积和业务用房面积分别增长了39.2%和44.2%。目前,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达到2.3万个,有中医医院192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有36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有72家。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年中医诊疗量突破2亿人次,年中医出院量突破了200万人次。5家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和3家广东省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全面启动。全省有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在2018年、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进入前100名的医院数量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

  三是中医药教育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广州中医药大学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单位,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大学的中医药院系快速发展。目前我省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办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增长了47%,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量的比重持续增加。基层中医药人才根基不断夯实。培养基层中医全科医生7000余名,中医专业订单定向医学生1700多名。目前我省中医医师队伍规模居全国前列。同时,我们大力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五年来我省新增国医大师1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4名,全国名中医4名,岐黄学者7名,省名中医80名,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奖者15名。

  四是中医药创新活动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省高层次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落户广东,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建设持续推进,新设立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十三五”期间,2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3项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2项。广东中药工业年总产值突破600亿元,中药消费市场规模居全国首位,省内有16个中药中华老字号,有全国最大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破壁饮片生产企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五是中医药文化有力弘扬。开展弘扬“大医精诚”系列主题活动,“大医精诚”广东中医药文化品牌高高树起。推出纪录片《悬壶岭南》《秘境神草》等文化精品,中医药动漫《本草药灵》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在全国引发良好反响。建设了11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建设了40家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基地、12条中医药旅游专线。中医药新媒体建设全国领先,2020年全国中医医院微信服务号前5名,我省占了4个;微信订阅号前10名,我省占了4个。对外交流蓬勃开展,“岭南中医药文化欧洲行”活动走进欧洲。成功举办两届中医科学大会和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大会。广东复方青蒿素抗疟药物和方法成为我国外交名片。

  六是中医药更加惠民便民。全省建成17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也就是中医馆,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近5年来共有2705人取得《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证书》和《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1271人取得了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改革,首创“经典病房”和“智慧药房”,相关做法在全国推广。

  我省中医药发展成效,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我省第一时间组建省级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第一时间制定发布省级中医药治疗方案,第一时间组建高水平的中医药疫病防治队伍驰援湖北。截至目前,我省派出约400人次中医医务人员驰援兄弟省市,是全国派出中医医疗人员最多的省份之一。省内救治方面,截至7月26日24时,全省有确诊病例2866名,中医药参与治疗2735名,参与率达95.43%。在近期发生的本土疫情中,中医药全面参与了本土疫情190例阳性感染者的诊治,中西医协同确保“零死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全省中医药大会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推动广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廖俐珍:谢谢徐庆锋先生。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开始提问。

  请第一排中间的女士。    

  新华社:去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政府联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我想请问徐局长,目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下一步有什么重点工作?谢谢。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徐庆锋先生回答。

  徐庆锋:好,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去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印发后,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中医药界积极行动,推动了方案的落地落实。

  一是进一步密切沟通、深化合作。今年4月,我们克服疫情影响,以“罗浮山主会场+香港分会场”的方式,三地共同召开了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共有21个合作项目签约启动,其中包括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粤澳合作中药制剂发展项目等。今年6月,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我和澳门卫生局局长罗奕龙先生共同签署了《粤澳中医药交流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了粤澳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合作的6项内容。

  二是合作打造中医药科技引擎。2011年,国家科技部在澳门科技大学设立了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首个中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末,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专家的合作努力下,我国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成功设立。这也使大湾区成为拥有中医类和中药类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区,这两个实验室也将成为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引领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双引擎”。

  三是合作推进中医药机构建设。粤港合作方面,我省中医药界积极为香港建设首家中医医院提供支持,双方就筹备重点、运营经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有力促进该项目落地。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女士透露,香港首家中医医院预计在2025年分阶段投入服务,将会作为香港中医旗舰机构,带领香港中医药发展。粤澳合作方面,双方重点围绕建设好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同发力,目前园区内已建立符合我国内地及欧盟认证标准的GMP中试和生产、研发检测、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和“粤港澳中医药政策与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入园企业数量已达到208家。近年来,园区发挥国际化优势,成功推动9个中药产品在海外注册及上市,在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携手港澳,重点推进中医药领域三地规则衔接、制度衔接、要素相通,探索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吸引符合条件的港澳中医师在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执业,引导港澳年轻一代到大湾区执业创业,持续打造中医药医疗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和国际化高地这“五个高地”。

  谢谢!

  廖俐珍:请继续提问。第二排,左手边的女士。

  广州日报:我想向广州市卫健委胡主任提问。我们知道广州市中医和西医的医疗资源都很丰富,在这次新冠疫情当中,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在救治里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一下,广州如何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以实现“1+1>2”这样的一个成效?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胡文魁先生回答。

微信图片_20210728173431.jpg

  胡文魁:广州大力整合优质中西医医疗资源,全市143所综合医院开设中医科,21家成为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医床位1.7万张,居全国第二。在学科配置、人才培养、诊疗模式上坚持中西医协同发展。特别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救治中,我们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原则,全部的166例感染者100%运用中西医协同治疗,取得本土病例“零死亡”和同期境外输入危重病人“零死亡”的佳绩。

  一是有一个完整的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以“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示范医院”为主体的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00%设中医、中西医临床科室,树立中西医结合“一院一品牌”,打造出“省中医院+区中医院”、“广中医院一附院+白云区中医院”、市一医院“消化+脾胃科”、市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科、广医附属市八医院“传染病+疫病科”、广医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神志病科”,广医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科、广医附属第三医院“中医+妇产科”等中西医协作品牌专科,临床疗效受到患者的赞誉。

  二是“两个创新”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机制。创新推动医疗机构建立院内和院间两个闭环中西医协同诊疗机制。一方面“院内联合”,医疗机构院内设中西医联合病房,推广“121”中西医协同治疗模式,即1个患者配备2个医生,1名中医生和1名西医生,形成1套独特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院院联合”,推动广医附属中医医院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强强联手,全市西医医生90%以上允许开具中成药,打造“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

  三是一个成功的中西医疫病诊疗模式。坚持“三个集中”确保新冠肺炎患者中西医协同疗效。由省、市中医专家对定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确保中西医协同治疗规范。派驻中医专家进驻定点医院集中研讨制定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会诊方案和病例讨论方案,确保中西医协同攻关优势互补。指定广医附属中医医院为定点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集中统一配中药、代煎,确保药物疗效。中医药100%参与确诊病例救治,100%参与无症状感染者康复,100%参与出院后健康管理。    

  谢谢。

  廖俐珍:请继续提问。中间,第二排中间这位女士。

  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想请问深圳市卫健委的常主任。在最近一波的我省本土疫情中,我们注意到深圳也出现了确诊病例,那么请问深圳市推动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救治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那么,国家提出深圳要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请问如何发挥中医药在这当中的一个作用?谢谢。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常巨平先生回答。

微信图片_20210728173442.jpg

  常巨平: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您刚刚提的问题有两个,我分两个部分回答。

  第一,深圳的疫情里面,中医药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深圳这次的本土疫情是两个,一是5.21,二是6.14,5.21是14例,6.14是4+3例。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也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的作用,我们中医药秉承中医药及早、深入、全程参与疫情防控,我们编制《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指引(2021版)》,针对集中隔离密接者、防控一线人员以及普通市民等分类指导,运用中药的茶饮、汤剂,中医药的穴位按摩、室内的燃熏、传统的健身、饮食的调养,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的防控疫情。

  同时,我们中医救治组专家入驻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对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我们实行了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加强我们情志调节、饮食调养、健身指导,包括中医药的治疗。同时,跟进康复出院后的患者,我们进一步地跟踪进行健康指导,用中医药方法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从5月21日至6月30日期间,在我市定点救治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我们100%使用了中医药诊治和干预,康复出院者100%地使用中医药进行调养和健康指导。同时,我们对2400多名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者进行了中医药干预,中医药干预率达100%,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深圳怎么样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中医药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

  近年来,深圳市中医药事业在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大背景下,以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那么,我想分三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我们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那么截至“十三五”末,深圳市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069家,其中中医类医院12家,8家三级中医医院,三甲5家,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98.3%;中医药的执业医师5876人,增长了335%;中医医院床位数5346张,增长209%;全市95%以上的政府办的非中医类医院开设了中医科,100%的社康机构提供了中医药服务,构建了中医药服务的“十五分钟”服务圈,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区级中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为枢纽,社康机构为网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第二,打造了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科和人才队伍。这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与国内多个中医药名院名校合作办医办学,柔性引进 25 个中医药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团队,培育引进省市名优中医 203名,我们现在的中医“三名工程”团队25个,在深圳市中医药队伍里面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同时,我们还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2019年深圳市区中医院的肝病科、针灸科、肾病科等7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纳入了广东省高水平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倾力打造中医药学科高地。

  三是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我们通过出台《深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11个市区中医药和治未病指导中心,27个市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1个深圳市中医真实世界研究培训基地、7个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基地,53个基层中医药服务优选建设单位,打造一批中医药特色社康中心,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我们的社康机构中医药服务达到100%全覆盖,社康医院、社康中心100%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我们也叫中医馆,在社康服务站100%地提供中医药的服务,所以我们要求全市的基层医疗机构一定要实现3个100%。同时,我们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推进中医药进党群服务中心,目前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覆盖率已经达到50%以上,把中医药建设跟党建结合起来。中医药文化让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市民践行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下一步,通过深圳市中医药为龙头,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高地。我们通过中医药的建设,打造医院社区新格局,推进各区中医院建设中医药专科高地,并且实现30万以上人口的区区区有中医院,公立非中医类医院100%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为深圳市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

  廖俐珍:下面请继续提问。第一排周右手边的女士。

  广东广播电视台:社会广泛关注中药材的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云浮市是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市之一。想问一下汪局长,在提升中药材质量方面,云浮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汪文觉先生回答。    

微信图片_20210728173435.jpg

  汪文觉: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我们云浮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现代特色南药试验区。近年来,云浮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部署,在全省率先成立副处级的中医药局,市也把它列入政府的组成部门,我们这个部门既管行业也管产业;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验区。

  对于中医药的质量怎么样管控?怎么样提升?我从两大方面回答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一)我们云浮发挥区位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我们注重源头管控,打造区域性的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主要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共建药用资源种质库,规划的保存量为100万份,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药用资源种质库。同时,我们大力发展中药材的现代种业,目前我们建设种子种苗的繁育基地总共有15个,种子种苗的繁育量达到1亿余株。

  二是发展规模种植,打造产业化种植样板区。我们出台了支持南药产业发展的1+3政策文件体系,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目前我们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155个,其中首批26个广东省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中有7个落户在云浮,按照地级分,我们是为全省最多的一个。我们全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120万亩,排在全省前列。

  三是推动园区建设,打造中药产业加工集群。我们大力创建了“1+2+10”国家、省、市三级南药产业园。其中,2018年,我们云城区南药产业园、罗定肉桂产业园获批广东省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我们又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来说,全市已建成投中医药企业有78家。

  四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2019年我们成功举办首届广东中医药产业大会,2020年我们又成功举办中国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广东省第二届南药产业大会,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搭建了更高的一个平台。

  (二)我们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一是我们打造畜牧生态养殖的一个产业链。我们推动温氏集团等企业以及国内5家知名的养殖企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签署发布中国养殖业中药替抗共识,也就是“云浮倡议”,在全国率先推开在畜牧养殖业中开发应用中药替代抗生素。

  二是打造药食同源的一个生态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了郁南无核黄皮、罗定肉桂系列产品,同时,我们云浮市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食药同源)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目前来说全国只有两个。

  三是打造道地药材生态群。广东省第一批8个中药材的保护品种中,其中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等4个品种在云浮种植面积分别达到全省种植面积的35%、34%、26%、27%,我们已经成为广东道地药材的一个主产区。我们云浮市建有南药标准化示范区4个,其中国家级有1个、省级有3个。“广佛手种植生产系列规程”获2020年第二批省地方标准立项。罗定肉桂今年又获批道地药材的认证。

  谢谢。

  廖俐珍:请第三位女士,左手边。

  羊城晚报:我想向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曹礼忠院长提问。曹院,我们知道中医药的配方颗粒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一项重大成果。这项成果也让传统中药的使用更加便捷,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群众使用,那么我想请问曹书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方面有哪些经验?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曹礼忠先生回答。

微信图片_20210728173428.jpg

  曹礼忠:好,谢谢。

  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秉承着“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以中药剂型改革为契机,将医院的临床医疗与研究院的科研有机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在“医”方面,我们医院发展成为一个主院区,两个分院区,多门诊点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总核定病床数达到了1490张。去年8月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工程在我们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医院内开工建设,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药”方面,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中药剂型改革和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我院持其技术股权。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广东一方制药量产的“肺炎1号方”,充分发挥了中药配方颗粒快速配制、服用、运输、储存方便、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临床应用优势。多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我国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巩固相关研究在国内外的领先优势。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的试点机构之一,多年来充分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室”的优势,承担了国家相关的科研项目100多项,参与构建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完成了600多个品种的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并成功地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奖励7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这个产品在全国近2300家医疗机构里面应用,并远销美国、澳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加强专科制剂的应用研究,助力了省内外中医医疗机构的专科建设。在依托中药制剂、中药分析、中药药理3个国家三级实验室和广东省SPF动物实验室,为省内外37家医疗机构提供中药制剂的研发服务,共获得新制剂批文有227项、再注册的批文达到170多项,为广东省内的中医专科建设提供了院内制剂研发的保障。此外,围绕着临床和市场的需求,我们医院将调血脂、降血糖、治疗高血压等中药系列产品的研发作为研究重点,自主研发降脂、降压中药新药3项,获得国家药监部门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得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三是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推进大湾区中医药的发展。自身研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港澳多家单位合作,开展了中医药合作与交流的项目。与澳门康怡科技药业共同承担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金项目,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国际化发展”的合作,联手开发肿瘤辅助治疗中成药,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从澳门走向葡语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肌骨同治学术联盟,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肌骨同治学术联盟”。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分别与澳门科技大学、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澳药业有限公司成功联合申报了粤澳联合创新资助项目。

  在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同时,我院还努力推进中医现代化,打造“中医康复”品牌。在省内,“康复到省二中”已形成了人们共识。我们的康复科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

  一是专科的规模大。我们医院康复专科共有500多张床位,占了我们院开放床位约40%,年住院病人达到1万多人次,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医康复专科,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中医康复专科之一。

  二是专科的理念比较新。我们发挥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优势,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诊疗,涵盖了治疗、康复、预防全过程,康复理念已逐步渗透到骨伤、神经、运动、呼吸等各个学科,形成了中医大康复特色。

  三是技术的积淀比较深。我们针灸康复科长期潜心钻研神经康复和脊柱康复的技术,在“早期”康复、“重症”康复、“疑难”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我们共完成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及市局级的90多项科研课题,获省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四是行业的地位比较高。我们医院针灸康复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学重点学科”,2018年,专科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的建设单位,2021年成为广东省中医康复中心。此外,我们针灸康复科还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的会长单位,牵头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的康复联盟”,目前全国有500多家医疗、康复机构加入该联盟,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

  谢谢。

  廖俐珍:请继续提问。这位女士。

  中国青年报:这里有一个问题给李强书记提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在2003年非典中创造了中医药抗非的佳绩,那么2020年,医院成为我省首个中医类国家级的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那么请问李书记,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建设疫情救治基地过程中,如何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李强先生回答。

微信图片_20210728173438.jpg

  李强:这个问题是媒体关注,也是老百姓关心的一个话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广东省第一期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始终坚持中医药特色的办院方向,聚力打造“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医院坚持“中医院姓中”,重点打好“四张牌”,走好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打好人才引育“组合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取“引”“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名医 师带徒、院校教育、住培专培、西学中”等,形成了完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和长江学者为引领,省名中医、省医学领军人才为中坚力量的学科人才梯队。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岭南罗氏妇科诊法”“岭南火针”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医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重要指示,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通过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岭南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中医疗效有数据、中医优势有证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202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是全省荣获一等奖最多的医院。

  三是打好学科专科“特色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聚焦中医优势领域,着力提升学科专科建设水平,建设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心血管、脾胃病、内分泌、妇科、肿瘤、针灸等6个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是拥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

  四是打好中医经典“疗效牌”。早在198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国首创“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先河,探索出一套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有效模式,将老祖宗传下来的衣钵打造成金饭碗。在防治非典、H7N9流感、登革热、新冠肺炎等疫病中,遵循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防治理念,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古方中汲取新力量”,充分发挥了中医经典学科的独特优势,在运用中医经典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疫病防治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信中医、用中药、见疗效。

  正是因为中医底蕴深厚以及在历次传染病防控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我省中医系统唯一的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基地沿着“医、教、研”同步发展,在临床上以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为依托,教学上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为主体,科研上建设华南唯一的岭南温病专门研究机构——岭南医学研究中心,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平时用于日常诊疗服务,遇到重大疫情,则迅速转换功能,集中收治疫病患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目前,该项目建设已近尾声,预计年内将投入使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的作用,医院组织有丰富疫病防治经验的中医疫病、中医急诊、中医重症、中医呼吸等专业方向的专家,反复演练磨合,打造了一支高规格的中医疫病防治国家队。

  未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持续深化中医药内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坚持“好地产好中药,好院育好中医,好方出好疗效”的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治病防病服务,发挥好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广东打造卫生强省、中医药强省添砖加瓦,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廖俐珍:请继续提问。

  总台记者:请教广州市卫健委的主任。目前,我们看到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7月刚刚印发了《广州市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想请问广州市在发展中医治未病方面总体情况如何?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胡文魁先生回答。

  胡文魁:好,谢谢。

  治未病“是中医疾病预防理论的体现,是涵盖全生命周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养生理念,深受广泛群众的认可。我市以健康为中心、以防病为重点,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广州模式。

  一是省市共建,确立体系保障。我市建立了以4个省级5A级服务中医医疗机构、4个市级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25个服务示范单位为骨干,186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区为网底的服务网络体系,确立了广州市“立体化管理”模式。2020年,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纳入广州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出台《广州市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实施“筑巢引凤”计划,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为中医治未病各项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全方位开展,立体化提升。我市在神志病、母婴安康、慢病防控、中西医协同等方面,针对不同体质的不同易感疾病人群,采用不同的中医药方法调理,“病”从浅中治,也避免了其他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先后印制《广州市中医药中医“治未病”工作手册》,应用“上医未病”小程序,开展9种颜色对应9种体质的“彩色中医”体质辨识,让群众更简明地了解自己的体质,并掌握对应的干预方案。我市率先通过神志病、母婴安康等治未病优势专科带动中医治未病闭环管理,推动中医治未病规范服务和发展。

  三是治未病主导,中医药参与疫病防控。在今年抗击广州本土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在重点人群新冠肺炎预防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中医医院率先全覆盖地为第一批荔湾区集中隔离点的35名密接者、204名次密接者进行远程视诊,提供健康咨询和中医体质辨识,开具个性化的中医预防方药;全市11家区中医医院为密接者、次密接者煎煮中医预防汤药共14460份,为各隔离场所统一派送超过8万份“粤抗1号”中药预防颗粒。充分发挥各省部属三级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的优势,帮扶区级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选派信息收集员和质量监督员,指导全市140多家集中隔离场所驻点医护人员,对使用“粤抗1号”中医药预防方进行疗效观察、分析统计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粤抗1号”预防用药率超过95%,安全性高,只有轻微腹泻、胃痛等不良反应,也低于3‰。

  四是群众参与,促进工作发展。我市中医治未病观念深入到群众生活中,有八段锦、太极拳,日常养生药膳等。省、市、区级中医医院带领群众练习八段锦,练习场所遍及各公共场所;结合节气保健、时令食材、季节更替、不同节日推出不同专题的每日靓汤、菜谱、糖水或凉茶等养生药膳,在电视、微信公众号和“学习强国”等视频平台播出,把中医治未病融合到日常食疗养生中,让群众不断获得专业的中医药治未病养生知识。

  谢谢。

  廖俐珍:请继续提问。第一排这位先生。

  中新社:请问常主任,咱们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一直以来都是大胆创新、大胆实验,敢闯敢试。请问深圳作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下一步有哪些创新举措?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常巨平先生回答。

  常巨平:谢谢,您刚刚提了一个很大的话题。

  2017年,深圳市作为广东首个国家级的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我对此还历历在目,7月1日,当时是我们的庆锋局长亲临深圳进行了启动仪式,给我印象很深刻,那还是星期六的早上9时,我们准时启动,4年多了,我们取得哪些成效?跟大家做一个通报。

  一是以完善中医药政策机制为重点来推动中医药的发展。首先,我们利用深圳市的立法权,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同时我们从政策层面也制定了《深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其中有21条举措来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这个文件也被老百姓说是支持中药发展的一号文,当时是深圳市政府2020年初发出的第一个文件。同时,我们也以《深圳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为标准,进一步推动深圳市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以医改“促健康”总目标为引领,推动深圳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资源和财政资源,中医药财政资金补助达到 75.9亿元、年均增长 30.8%。在政策资源方面,通过医保等政策调整我们的收费标准,比如说我们在市中医院等单位试点实行门诊传统诊疗药物打包收费、住院综合诊疗打包收费、特需门诊针灸诊疗分级收费等支付模式。

  第二个政策,我们在宝安、龙岗中医医疗集团实行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通过这些政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9年,我们还对深圳市中医药饮片加成取消后的经济上进行了政策性一次性补偿,因为深圳市中医药饮片加成是2012年改革以后取消了,一直没有恢复,但是医疗机构这一块的收入确实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资金予以保证,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再一个,我们大幅度提高市级中医医院中医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标准,平均升幅达到98%,比如我们门诊人次收费标准,中医机构的标准比我们其他综合医院高了26元,我们的住院标准每床位/日,要比西医的医院高115元,现在我们中医的床位补贴每床/日补贴了427元,所以我们在政策方面予以了充分的补助。

  那么,怎么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我们又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我们将中药饮片,还有43种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项目纳入社康中心“打七折”收费政策中,比如在医院收你100元,你在基层医院拿药做治疗只要70块钱,你可以享受30%的优惠。

  三是以中医药科技创新为核心,我们全市建成中医药领域创新载体18家,其中国家级的3家,省级的3家,市财政5年内投入9亿元人民币支持深圳市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的建设,加快我们中医药科研平台传承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药制剂中心的发展。

  四是以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为导向,来推动我们中医药的标准化。我们现在总共制定国家药典委里面的92个中药质量标准,同时这几年我们牵头编制了《中药编码规则》,其中 6 项纳入ISO国际标准、3 项纳入国家标准,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中药追踪溯源系统。这个中医药标准化的改革,在去年的国家标准创新奖项评选里面,我们获得“20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这也是我们全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化方面的第一个一等奖项目。

  五是以中医药产业发展为支撑,来培育本土优秀中医药品牌,我们通过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等中医药产业集聚平台,支持大湾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建立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医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市、区中医院携手中国中医科学院、腾讯、华为、鹏城实验室等,大力发展智慧药房、智慧医院等服务模式。

  下一步,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把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摆在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按照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下来的努力构建“三个体系”、打造“三个高地”、搭建“三个平台”,全面推进深圳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廖俐珍:左手边第一位女士。

  南方都市报:这个问题给云浮市的汪局。国家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您刚才也提到了云浮事业和产业是两手抓,请问您,在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云浮市下一步将有何动作?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汪文觉先生回答。

  汪文觉:这个方面,我们云浮市主要是紧紧围绕“一套体系、五大工程”的中医药振兴战略部署,加快出台《云浮市全面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若干措施》,构建“政、医、产、学、研、企”共同促进中医药的政策发展体系,同时我们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一)实施“行业提档”工程。一是深化与省第二中医院国家区域诊疗中心的合作,整市推进中医药康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市、县、镇、村四级的中医服务能力水平。二主要是启动市级的名中医评选,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10名,今年正在评选当中,在基层推广百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时我们培养一千名基层的中医师。三是制定和推广适合基层和中医特点的医保支付政策体系。四是推动中西医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

  (二)实施“产业提质”工程。首先是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药用资源种质库,依托这个世界一流的种质库,建设南药育繁推种业联合体优势区,打造现代南药种业全产业链。二是充分发挥省市共建中医药检测平台的优势,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加强中药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试验区,重点建设“两库八园一中心”的重点项目,推进中医药产业接二连三地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工业,重点推进云城区、罗定市的两个省市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园区建设,加快创建省级示范园区。

  (三)实施“人才提优”工程。一是加快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三期工程、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同时积极谋划云浮康养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积极实施云浮市中医药产业人才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投资1500万。三是实施基层医疗卫生特殊紧缺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探索完善“五统一”的引才模式。

  (四)实施“文化提升”工程。一是大力发展六祖禅宗文化、新兴中药特色炮制,以及叶广祚针灸疗法等云浮岭南特色中医药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二是开展“云浮十味”“云浮十大南药品牌”“中药炮制大师”评选活动,打造云浮产业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五)实施“机制提效”工程。一是进一步完善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在各个县级卫生健康局加挂中医药局牌子的基础上,成立公益一类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二是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和政务营商环境,培育千亿中医药产业集群。三是创新建立中医药产值统计系统,建设中药材大数据库,支持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为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精准智库支持。

  谢谢。

  廖俐珍:请继续提问。右边第一位女士。

  南方日报:我想请问徐局,我们广东将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请问下一步广东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点举措有哪些?谢谢。

  廖俐珍:这个问题请徐庆锋先生回答。

  徐庆锋: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高位推动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并举,全力推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一是建高地,推动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们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医院,形成岭南特色鲜明、群众体验良好、总体实力领先、服务全国中医药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的高水平中医医院群。我们将建设省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指导中心,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

  二是育名医,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我们将重点实施“葛洪中医药人才计划”,培养100名中医药的领军人才。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开展对口师承带教,遴选100位名的中医名家,带教200名基层人员,就是现在县级以下的中医人才,推动名医资源辐射基层。建设10个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重点学科,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疫病救治队伍。

  三是补短板,健全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方面,重点推动县一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完善。服务体系方面,我们将重点推动实现各地级以上市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3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县二甲中医医院全覆盖。同时,我们将大力推进中医医疗信息化建设。省级层面,将建设中医药数据中心。市级层面,将推进三级中医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县级层面,将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标准建设。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视频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让中医服务更便捷更规范,更好地服务群众。

  四是强基层,打造群众身边的中医药服务主阵地。重点实施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层中医馆能力的提升工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的获得感。支持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加强医疗联合体中医药的工作,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中医药服务新体系。

  五是推创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组建岭南古方技法研究院,做好古方技法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建设一批科技支撑平台,加强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新建10家广东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六是兴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岭南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种源及全过程溯源管理。加强中药新药研发,支持医疗机构制剂中心建设。

  七是扬文化,传承岭南中医药文化。深化弘扬“大医精诚”精神,启动“岭南医藏”计划,编撰岭南中医药文库。推出一档高水平中医药综艺节目,创作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或网络视频。大力开展中医药群众性活动,提升居民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3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八是保健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我们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包括建设亚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和常见重大慢性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示范平台,优化推广20个特色中医“治未病”特色方案。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康复医院,加强100个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伤科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15个中医康复方案。总之,就是要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领域的重要作用,更好保障人民的健康。

  谢谢!

  廖俐珍: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后续,我们将陆续召开“健康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和支持。

  最后,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